台灣長老教會朝聖之旅:建築、歷史與信仰
在臺灣這片土地上,基督新教的傳入已有數百年歷史,可追溯至17世紀荷治時期。然而,真正讓福音之火遍及全臺的是19世紀的「大宣教時代」,當時英國長老教會與加拿大長老教會先後於1865年與1872年差派宣教師來臺。特別是在臺北地區,長老教會的傳教足跡深刻影響了臺灣宗教文化發展。 一場 台北教會之旅 將帶領我們走訪這些歷史悠久的教會建築,透過建築之美與背後故事,體驗臺灣宗教歷史的脈動。對方舟旅行來說,這不僅是觀光,更是一種 基督教文化體驗 與信仰傳承之旅。 淡水:馬偕醫師的宣教足跡與紅磚禮拜堂 淡水區是 淡水馬偕足跡 的起點。1872年3月9日,加拿大籍的馬偕醫師(Rev. George Leslie Mackay)抵達淡水,目睹當時繁榮的港市與秀麗山河,遂決志以此為宣教基地,展開熱忱的傳福音工作 。同年馬偕租下一間馬廄作為佈道所,創立了北臺灣第一間基督長老教會;此後信徒漸增,教會多次擴建。1932年,馬偕之子偕叡廉協助設計監工,將原有教堂改建為今日所見的第三代紅磚教堂 。 這棟淡水教會禮拜堂為仿哥德式風格建築,立面精緻對稱,採用清水紅磚砌築牆身,設有扶壁支撐;正面高聳的尖塔和拱窗營造出莊嚴優雅的氛圍,左側配有鐘樓 。教堂正門上方可見象徵聖父、聖子、聖靈三位一體的飾徽,鐘樓上則鑲有「五餅二魚」及「客西馬尼禱告」等聖經意象,細節豐富耐人尋味。這座教堂1933年落成啟用,1998年被列為三級古蹟,現為新北市的市定古蹟,堪稱淡水最美地標之一。夕陽映照下的紅磚鐘塔與彩繪玻璃窗,使人彷彿置身歐洲古老教堂,深刻感受基督信仰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歷史風華。 淡水長老教會不僅建築迷人,其周邊也充滿 台灣宗教歷史 的印記。教堂所在街道特別命名為馬偕街,轉角處矗立著馬偕牧師的銅像,以茲紀念這位將一生奉獻給臺灣的宣教士。馬偕在臺近30年的事奉中,設立了60間教會,興建學校與醫院,對臺灣近代社會影響深遠。例如,他於1880年代在臺北大稻埕創辦醫館,這就是今日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。他也於淡水興建理學堂大書院(今牛津學堂),培育本地傳道人才。馬偕夫婦辭世後安葬於淡江中學校園,繼續守望他所熱愛的土。 漫步淡水老街與馬偕街,欣賞古樸教堂和紀念銅像,彷彿踏隨著 淡水馬偕足跡 ,追憶基督信仰在臺灣北部奠基的動人篇章。 艋舺:信仰拓荒與教會重生 圖片來源 清末的艋舺(今萬華)是臺北地區的商業重鎮,同時民風保...